◎作者:張小康◎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本書是我國首次以紀實文學形式生動再現60多年前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時代故事。作者以近200名親歷者的口述史,全景式地展現瞭解放西藏,修築康藏、青藏公路,建立民主政權,平息叛亂到民主改革的歷史畫捲。”
  藏家人看明白了,“金珠瑪米”是親人的隊伍,也是藏家人自己的隊伍,是親人
  嚴崎華的腳脖子已腫得和小腿一般粗,膝關節更是腫得彎不過來,直挺挺地坐不下去。張俊英情況更加嚴重,她搖搖晃晃已站不起來了,需要靠戰友扶著。嚴崎華走著走著,忽然眼前一片漆黑,重重地栽倒在地上……
  一五四團就地取材建起了簡易病房,窗戶和門全無半點遮掩。在冰凍的土地上鋪上一層麥秸,便是病床。嚴崎華和張俊英躺在薄薄的麥秸上,閉著雙眼喘著氣,誰也沒有說話的力氣。嚴崎華用顫抖的手拉過自己的挎包,摸出兩片乾元根葉遞給她,隨即聽見她發出一聲難以名狀的低沉的嘆息,不禁喘息著問:“你在想什麼?”張俊英斷斷續續地說:“我實在太累……讓我休息,休息吧……”凌晨的嚴寒中,張俊英永遠睡去了,腫脹的手上還抓著兩片乾元根葉。16歲的小女兵被埋葬在尼洋河畔的矮鬆林中。
  幾天后,嚴崎華也快不行了。她牙關漸漸緊閉,四肢冰涼,脈搏、心率完全測不出;認定沒有希望了,開始安排後事。
  野戰醫院的停屍房和其他病房相距較遠,嚴崎華被抬進停屍房,放置在靠牆邊的地上。停屍房無窗又無門,屍體尚未裝殮之前夜裡派人值班看守;為防止野獸侵擾,會在停屍房另一端燃起火堆。深夜,值班員走進停屍房,緊張地往火堆上扔柴火,此時,昏迷中的嚴崎華髮出一聲嘆息,嘆息聲充滿對生的渴望,值班人驚恐萬狀,跌跌撞撞地跑出去向領導報告……兩個月後,嚴崎華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藏族阿媽的關懷護理下康復,重返部隊。
  上級規定,文工團每年要下到部隊演出一百五十場。於是,西藏千裡邊防線就成了文工團最廣闊的舞臺。舞臺有時是在海拔五千多米高的邊防站點。文藝戰士把慰問演出送到邊防戰士和沿線藏族群眾的面前,架起一座座“心橋”。
  1951年11月,第二梯隊文工隊的四十多名文藝戰士剛剛抵達太昭(今工布江達縣),便奉命跟著以五十二師副師長陳子植、副政委陰法唐為首的訪問團到位於拉薩東南尼洋河與雅魯藏布江中游沿線的江達、雪卡、覺木、則拉等九個宗(相當於縣)訪問演出。
  出發前一天整理內務。女兵們一大早起來就忙著燒開水,準備洗發。因為一個多月來沒洗過一次頭,加上天寒地凍,夜裡睡覺都戴著棉帽子,女兵們的頭髮板結得梳也梳不開。有的女兵乾脆把長髮剪成短髮。
  那時西藏社會上有人散佈謠言,諸如“漢人來了要搶糧食,搶牲畜,搶女人”,“漢人來了要燒寺廟,除宗教”,“解放軍都是一些綠眼睛、紅眉毛的殺人魔鬼,吃小孩子”等等。從沒見過解放軍的藏民們將信將疑,有人聽說部隊要來,膽戰心驚。
  訪問團第一次進村子,看不到一個百姓,猶入“無人之境”。軍樂隊就在村頭敲鑼打鼓,文藝兵們換上演出裝,打起腰鼓。躲在家裡的藏民見許久沒人闖進來搶東西,外面敲鑼打鼓挺熱鬧,從門縫向外看去,這些軍人個個笑容滿面,挺和善。終於,小孩子首先從屋裡跑出來,後面跟著老人……
  觀眾來了!太好啦!在一塊空地上,演出開始。不管天氣多麼冷,甚至飄著雪花,節目一個接著一個。由於演出需要,有些舞蹈必須穿著單薄的紗裙,戰士們凍得上下牙打架,渾身顫抖,但他們仍不停地蹦啊跳啊。
  一陣歌舞之後,順勢開起群眾大會。訪問團開始宣講《十七條協議》,向藏族同胞解釋黨的民族政策,介紹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的宗旨和主張。
  文藝表演迅速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藏族同胞們最愛看的是他們跳的蒙古族舞、維吾爾族舞及秧歌等民族舞蹈。村子里那些藏族老阿媽們特別喜歡能歌善舞的女兵們,常常抱住她們行“碰頭禮”,高興地叫她們“女娃娃”,還拿出杏乾、桃乾請大家吃。
  這支特殊部隊歷時一個多月,演出二十七場,成功地從九個宗上層那裡籌到了四萬斤青稞運到拉薩。“當時在拉薩的部隊只剩一個禮拜的糧食了。”採訪時已經八十多歲的徐永亮,仍然情不自禁地比畫起藏族舞蹈的動作。“那舞蹈、那旋律真是美呀!”
  她們從拉薩出發,經曲水、白地、浪卡子、江孜、帕里,一直到達祖國最西南的前哨——亞東,然後取道日喀則、仁布宗返回拉薩。為了讓守衛邊防的戰士和當地老百姓看上演出,李俊琛他們歷時一百一十多天,步行一千五百多公里,演出七十六場,觀眾達到三萬三千餘人次。
  文工團來了!消息傳開,身居偏遠地區的藏民紛紛趕來看戲。演出一場不行,最少要演兩場才放行。在曲水演第二場時,除兵站和當地群眾以外,還有來自四五十里以外的藏族群眾,帶著酥油、糌粑和帳篷等著看戲。
  雅魯藏布江南岸的頭人次登旺扎把全村九十多人都帶來了。在春丕塘邊防前哨演出時,從下午5時演到晚上9時半,天黑了,戰士們和藏族群眾點燃熊熊的篝火,繼續看演出,一直到深夜……
  藏家人看明白了,“金珠瑪米”是親人的隊伍,也是藏家人自己的隊伍,是親人。
  1951年10月26日,十八軍前方部隊歷盡艱難坎坷,正式進入拉薩。據統計,十八軍前方部隊進軍拉薩,歷經一百一十多天,穿越橫斷山脈,翻越海拔四千米以上雪山十二座,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雪山四座,橫渡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大小江河數十條。最艱難的行程是在從怒江、邊壩到太昭與拉薩河谷之間,山高水深,特別是在通過“窮八站”前後的路程中,連續翻越五千七百米左右的丹達山、魯貢拉、門達拉、楚拉四座大雪山。一路上,指戰員們團結互助,眾志成城,戰勝無數艱難險阻,義無反顧地頑強跋涉數千公里,勝利完成了和平大進軍的任務。
  (連載二十九)  (原標題:雪域長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v18fvvfc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